(资料图)
乡村振兴,乡风文明是保障。为进一步净化农村社会风气,有效遏制陈规陋习蔓延势头,培育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、文明乡风,2022年,农业农村部会同中组部、中宣部、中央文明办、中央农办、民政部、全国妇联、国家乡村振兴局等部门印发文件,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高价彩礼、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,推动文明乡风建设取得新成效。(2月4日《农民日报》)
乡风,通俗的说,是一个地方的社会风气、风俗、风尚。其内涵是乡民普遍认同并遵守的生存方式、生活习惯、人际交往方式。涵盖着一个地方生态文化、精神文化、制度文化、行为文化等地域性文化。如何使得乡风文明起来,决定了乡村振兴前进的步伐。以强化问题导向,增强专项治理的针对性;实行标本兼治,阶段性治理与长效性机制相辅相成;着力推动形成工作合力,相关部门联动,压紧压实地方主责;疏堵结合,强化宣传引导,营造移风易俗良好社会氛围为抓手,推进乡风文明建设,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能。
农民是乡村的主人,乡村是农民的家园。治理主体的变化最终的落脚点在于人的变化。“风俗者,天下之大事,求治之道,莫先于正风俗。”乡村美不美,事关广大农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,事关全面小康的底色和成色。既“富口袋”也“富脑袋”,就得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,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,培育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,提升农民精神风貌,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,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。归为一点,当农民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,农村形成一种民主、文明、和谐的风气,就对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。
郡县治则天下治,乡村治则百姓安。乡村“治理有效”是我们乡村振兴的目标,也是乡村振兴的条件。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,讲究的是一个“实”字。那么,如何通过乡村治理有效来实现乡村治理。又依靠谁来振兴呢?显然需要靠“善治”。需要充分尊重乡村本位和农民主体地位,提升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,从而凝聚人心、振奋精神、生发激情,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。这就必须探索多措并举破除陈规陋习,以德治为引领、以自治为核心的乡村治理模式,让广大村民群众才能成为乡村振兴的真正主体,增强群众获得感。
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能,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事关广大农民福祉,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。当然,话又说回来,任何一个村庄都不可能简单使用某一种治理方式实现有效治理,而是多种治理方式相结合。如把农民群众关心的各类问题搞明白,有针对性地为群众解疑释惑、增强信心、凝聚共识,引导群众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,在乡村形成知荣辱、讲正气、促和谐的好风尚,开展好教育阵地建设,组织好科技文化知识学习活动,帮助他们掌握实用技术,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,以达到精神和物质财富双丰收。
乡村善治润乡风,乡风变了,乡村美了。与此相应的是,影响力、吸引力、凝聚力与长久竞争力大幅提升。筑牢乡村文化供给端,多元化的社会现实,有效的乡村善治,淳朴的乡风,吸引更多走出去并取得成就的农民返乡创业发展;厚重的乡风,也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软实力,就能让广大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真正主体,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。
关键词:
乡风文明
广大农民
陈规陋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