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人到西安来,参观一圈后总是遗憾:说是古城,也有古迹,但是百年大建筑太少。
确实如此,这次哈尔滨长春沈阳之行,我感受很深。
(相关资料图)
早上没有洗脸刷牙就导航沈阳故宫旁边的停车场(后来证明我们决定是正确的,故宫旁边有个停车场可以过夜,但是环境恶劣,老城区宾馆也不咋样。)
七点到达停车,避免了交通早高峰,还在这里吃了馄饨火烧,说真的,这馄饨比饺子都大,一口一个肉丸子。
故宫八点半开门,我们先转故宫旁边的大帅府,都是八点半开门,所以就在外面看看不准备进去了。
大师府路标却是少帅府巷,是张作霖和他的长子张学良的官邸和私宅,为东北地区规模最大、保存最为完好的名人故居,现在是国家级AAAA级景区。
建筑风格多样,中西合璧。罗马式、传统中国式、北欧式等等风格,在这里融合。
如果只进大帅府门票18,加上赵一荻故居和金融博物馆48,因为要赶着时间进故宫,我没有进去不好评价。
印象深的就是门前大照壁后骚气冲天。
沿途老建筑不少,一掠而过。
本来等八点半进故宫大门,谁知道游人越来越多,赶紧排队,等八点半游人已如织。
沈阳故宫号称“一朝发源地,两代帝王都”,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于此,皇太极建盛京城,并在此建立中国清朝。它从军事卫所一跃变为清代两京之一的盛京皇城,开始成为北方的中心城市。
它不仅是中国仅存的两大皇家宫殿建筑群之一,也是中国关外唯一的一座皇家建筑群。
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,可以分为3个部分:
东路——为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。于1625年开始创建,是皇帝举行"大典"和八旗大臣办公的地方,是清朝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上的具体反映。
看看这里,就知道了八旗制度是清王朝统治的根基。
中路——大清门、崇政殿、凤凰楼、清宁宫等,于1627年至1635年建成,是皇帝进行政治活动和后妃居住的地方。凤凰楼于1627年-1635年建成,是当时皇帝进行政治活动和举行宴会的地方。
看着皇帝和皇后妃子的住处我就想笑:原来他们也住连锅炕,也用炕桌的。
西路——戏台、嘉荫堂、文溯阁和仰熙斋等,于1782年建成,是清朝皇帝"东巡"盛京(沈阳)时,读书看戏和存放《四库全书》的场所。整个建筑设计和布局,反映了皇帝的所谓"尊严"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。
具体介绍网上很多,我不多抄了,大家自己看。
简单来说下我的感受:
沈阳故宫相比于北京故宫,规模气势重要性绝对比不上,但是却能反映清王朝早期的政治文化,这一点确是北京故宫比不上的,值得一看。
东北很多地方都被称为共和国长子,“一五”时期,新中国156个重大项目中24个落在辽宁,全国17%的原煤、27%的发电、60%的钢产自辽宁,第一炉钢、第一架飞机、第一艘巨轮等1000多个新中国工业史上“第一”都诞生在辽宁,因此辽宁也有“新中国工业的摇篮”“共和国长子”的美誉。
如果从人口数量看,这几个城市都不到一千万,相较于西安差些,但是底蕴在,不管是满清时期,民国时期,日伪时期还是建国后,东北的发展绝对领先全国很多地方。
匆匆忙忙两个多小时参观完沈阳故宫,驱车前往下一站山海关。
四百公里的路程,本来不到七个小时就能到,计划七点左右到达,结果这段路把人走崩溃了。
这段京哈高速修路,大车还特别多,停停走走,服务区也人满为患,七点了到山海关还有几十公里。
停车到了不知名的一个正在修建的服务区,什么都没有,充斥着排泄物味道,但是实在不想开车了。
大车多味道重,想想还是不行,干脆上车,又走了几十里路,十点多赶到了山海关服务区。
唉,还是出了东三省,来到了河北地界。
不过,这条路这么多车,确实也说明这条道路的重要性,从明清交锋吴三桂到解放东北的辽沈战役,大军南下。
想想我们差不多在东三省行走六个日夜,对“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”的歌曲感受更深。
出山海关有感:
千里江山如画,六个昼夜似烟
百年三城一掠过,只剩稻禾一片
露宿山海关服务区,明天继续。
关键词: